招生广告
您的位置:招生网首页 >> 报考指南 >> 详细信息

志愿填报系列之三:如何平衡专业、学校与地域 做出最优选择?

2018/6/19 9:19:00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  

 地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们分别谈了专业与学校,但实际最后影响这两个判断的,往往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地域。
 
  地域的价值是什么?当然是多维度的,首先,就是见世面。北京上海代表了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地区,也就是中国最大的世面了。第二,就是学校的质量,氛围环境等,因地域的不同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同一个层次学校,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高校,实际管理与教师水平,以及相关的意识都不一样,高出很多。第三就是个人发展的机会更多,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的是更多就业与发展机会。因此,北京上海高校录取分数都高出很多,这就是地域的价值与效果。
 
  如果把地域简单分一下,大约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北京上海了;第二个层次,包括南京、杭州、天津、武汉、广州、成都、西安、沈阳等地,尤其是前面几个东部城市,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是高校布局最丰富的地区,有独特的教育文化氛围与环境;第三是一些中部省会城市以及有特点的城市,比如长沙、合肥、济南、青岛,厦门,大连等,也都有非常优秀的高校,值得前往;第四,就是一般的省会城市了,这里我特别推荐深圳,深圳是未来一个阶段中国最有活力的地方,虽然这个城市高等教育暂时薄弱。
 
  三个重要维度谈完了,都是从一个单独的角度考虑选择,下面详细说一说如何平衡这三个维度,做出现实的选择。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第一, 学校优先原则。
 
  我是明确支持学校优先的,原则上能上985,不上211,现在还有“双一流”高校,大家参照,以此类推。
 
  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只有以下几个硬标准,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现在还有“双一流”(见第二讲),其次是本科、专科等等。在招聘时,用人单位经常会对毕业学校有要求,即便不公开说,也会悄悄地立下这个规矩。
 
  为什么要强调学校优先?其实搞清楚为什么社会上用人单位讲究出身的问题,就明白为什么要学校优先了。
 
  伴随着大学招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在中国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早已经失去了人才的标签作用。近年高校每年招生总量都是700多万,2017年超过750万,2018年毕业大学生820万,回国学生也超过40多万,合计超过860万,占到新增劳动力60%多,大学生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近47%,逼近50%普及化这个界限。
 
  在这种背景下,加之高考越来越水平化,简单化,录取上采取平行志愿,大学分层越来越严重。在出口上,大学又普遍存在把关不严,几乎没有淘汰率(高校也不敢淘汰,否则学生寻死觅活学校承受不来),于是大家只好回头看进口,起码进口还是有明确门槛的,这是大家看出身的根本原因。因此,看出身只能越来越多,而不会减少。
 
  看出身,理论上是错误的,也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但在现实中是有道理的。其实看出身是世界通则,不止中国,比如哈佛的人,嘴上不说,暗地里也会在意这一点。哈佛本科的申请录取比只有5%左右,但到了硕士层面,平均下来就超过40-50%了。清华讲究几清团,也是这个背景与原因。
 
  大家不要拿80年代大学生出身不决定什么来说事,第一,那时如果能上专科学校,放到现在至少都是211了,第二,那时考试不像现在搞得像水平测试,发挥不正常很普遍,同时,又是出分前报志愿,很多优秀学生都掉下去了,不少学校学生都是正态分布,好坏都有,区别或者说分层没有今天这样鲜明。
 
  更重要的是,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更加重视。
 
  这里特别要提醒家长与考生,在录取时的一本二本等划分,是最坑人的,千万不要在意这个东西。一本二本不是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只是当地招生办为录取程序而决定的一个先后顺序。有的学校在这个省参加一本,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二本,同时,一部分学校,在一个省既参加一本招生,又参加二本、三本,请问这算什么学校?而考生和家长恰恰需要充分利用这样一点,比如,如果有985学校的部分专业在二本招生,那为什么不去报?
 
  一些985学校因为地域原因,性价比比较好。记得我曾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如何介绍学校?她说:“我们是性价比最好的98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仅在西北,还不在西安,而是杨凌镇。但这所学校是最早的985院校之一,比后来很多挤进985的高校其实更有资历,但其录取分数在很多省市大概只有211高校的水平,的确非常值得报考。
 
  一般来说,西北、东北地区的985高校分数都比较低,但都是老牌学校,实力不错,比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值得报考。
 
  对于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地方普通高校,这时,各个大学本质上区别不大,相对选择发达地区的好一点,比如上海,整体水平都比较高。另外,需要选择历史悠久一些的院校。要知道,我国现在超过一半的本科高校,历史都不足19年,是大扩招的产物。一般来讲,大学还是讲究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长的老本科学校,一定优先选择。
 
  第二, 地域原则。北京上海优先,其次需要考虑各大区首府城市
 
  重视地域的原因,我前面谈过了,也给了四个层次的介绍,这里只做补充。
 
  对于北京上海的孩子,给你们一个忠告,此条不适合你们,你们已经见过这种世面了,你们更需要的是历练,是淬炼。最好离开本地上大学,你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你们欠缺的不是眼界,是生活,离开父母生存,去了解更丰富的中国。更何况,去外地往往可以上更高一个层次的高校。
 
  麻烦的是,北京、上海分数都太高,多数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地方,那么,我建议南京、杭州是可以优先考虑的,尤其是南京,好学校数目相对较多,离上海只有一个小时车程。杭州遗憾的是只有一所著名大学,而且是“小三”——学术位置仅位居清华北大之后,也是非常难考的。在这些城市之后,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各大地区的首府城市。如华中地区的武汉,西南地区的成都,西北地区的西安,东北的沈阳。其次是这些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如东北的大连,东南的厦门,原因非常简单,这些地方都是好大学聚集的地方,不仅都有985、211学校,且一般都有50年代就布局的大学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生态环境非常好。
 
  这里我推荐两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城市,比如西安。在90年代还是高校最聚集的地区,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而且多数是部属老牌高校。重庆是原来西南地区副中心城市,现在是直辖市了,有一个非常好的重庆大学,还有一个有资历的211大学西南大学,也是不错选择。
 
  推荐深圳,主要是着眼未来。很多人认为深圳很快将超越广州,香港,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大城市。深圳应该会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开眼界,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必须考虑深圳了。当然,伴随中部的经济崛起,武汉等地也的确值得重点考虑。而天津,则因为近期的落户政策,的确有很强的竞争力,也极力推荐。
 
  学校与地域的结合,地域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我认为学校第一,即985、211、双一流优先,但是地域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这样的区位优势值得去放弃一些。对于过于偏僻地区的985、211,可能是不值得坚持的,选择上不一定绝对化。比如去上海北京上一个211学校,可能比去一个偏僻地区上985更好,尤其是女生。以此类推,如果不能保证上211,完全可以考虑在北京、上海找一个普通本科,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这里还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真的不要在意一本二本,在现实中没有人会再记得这种区别。
 
  第三, 专业选择上,不必纠结。对于能上更好学校的学生,可以考虑放弃专业这个原则。对于只能上三本或者专科的同学,需要坚持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其实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这恰恰是最不需要纠结的一个问题。
 
  首先,前面已经谈过最基本的道理,学什么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决定做什么,更不可能决定你未来发展的高度。看看你父母,看看你父母的周围,有多少人是学什么就干什么的?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人,基本是学什么不干什么。
 
  其次,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对于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往往是准备读完研究生再说的。如此,更不需要纠结了,完全可以读研究生再换专业,很多学校与老师更喜欢复合型人次,即跨专业。至于很多人说跨专业不好考研究生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看你是什么专业,什么水平了。比如招计算机的研究生,多数导师更喜欢本科学数学的孩子,而不是计算机。百度招码农,本科学数学的还能得到更多工资与地位。
 
  第三,你确定你想好了学什么吗?其实对于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没有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半年后就后悔也正常。美国大学制度就是考虑到18岁时很多人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想学什么,因此,强调宽口径培养,按大类招生,换专业如喝凉水,非常自由。所以,你更不需要纠结专业了,读硕士时再说,尤其是专业与学校选择发生矛盾时,坚定地选择更好的学校,而不是专业。
 
  实在想不清楚时,给你两个建议。第一,学数学。数学是学科之母,未来换专业时更受欢迎,比如经济学,金融,管理等等。8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是学数学出身的。当然,你想换计算机等工科更没有问题。学数学只是因为你暂时想不清楚才选择,主要是为未来考虑打算,不是让你以此为生,不是让你当第一名,不要发憷。第二,学英语。几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但惟独语言能力,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拿下的。原因非常简单,这是一个死功夫,没有捷径。但语言又是一个放大器,比如你是开出租车的,如果英语好会怎么样?同时,未来无论出国还是考研,英语都是必须过关的,对于很多学习浮躁的人,不如先花四年把英语拿下,也是一个不知道学什么时的选择之一。
 
  大家在专业选择上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宽口径,为未来调整留下余地。推荐数学与英语也是基于此。
 
  当然,你如果只能上一般应用型大学,三本或者高职高专,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应用性强的,比如软件工程,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如市场营销,这和那些有更多选择权的学生不同。
 
  对于多数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我不建议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有误人子弟之嫌。管理类专业,更强调实践经验与实操,非常不适合本科生去学,美国大学本科层面绝少管理专业,也是因为此。中国的管理类专业实在太多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等不一而足,而老师,又多数没有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大有人在。读这些专业,找工作也是最困难的。看看全国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比,最难的就是这几个管理专业,报几十个人录取一个,本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专业难找工作,只能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砝码。
 
  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但有不喜欢的专业,坚决回避。有喜欢的专业,可以考虑选择面比较宽的,给未来留下余地,但是,如果有讨厌或者不喜欢的专业,那还是需要坚决回避的,多数情况下,都会造成孩子一些心理障碍,甚至原罪纠缠。在这种背景下,就不得不放弃上面的一些原则了,比如学校以及地区的原则,否则对于家长与孩子,多半也是噩梦。
 
  对于少部分很坚定,的确想清楚了想干什么的同学,我恭喜你,坚决支持你的想法,哪怕是错了,也需要坚持,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最后总结一下,学校第一,如果能上985,原则上就不要纠结专业、地区,尤其是专业,纠结地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需要看你的综合考虑。但能让你决然的,是985、211这种层次区别,细微的差距就算了,不值得你牺牲太多。特别提醒,招生中的一本二本是你最不需要关注的,但却可以利用的。
 
  三个基本原则卡下来,其实你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就很少了,在平行志愿下,用自己的分数(位次)这把尺子一量,应该没有什么难题了。
 
  下面说三个有趣的例子。
 
  上一个专业强的老牌学校,还是上一个专业弱的211?
 
  有一个孩子的分数可以上北京一所工科211高校中的英语专业,但家长说,他们更想孩子上西北当地一个老牌的外语院校,因为其专业更强。这种现象应该有普遍代表意义,也有其道理。
 
  从微观角度讲肯定是对的,但从宏观角度讲,可能就错了。先不说社会各界看出身,只认211、985,就是从申请研究生角度来说,也在不断强化出身,985大学推免生占据了多数位置,什么样的学校有推免资格?985学校要什么学校的推免生?从这个角度想一下,就会明白,毫无疑问应该选择北京这所工科211学校的外语系。
 
  更重要的是,在本科时期,专业本身并不重要,除非你将来就想到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读研究生,另当别论。
 
  男女有别,男生女生选择是不同的
 
  一个北京的女孩子,我与其父母讨论,结果是选择了江南一所并不著名的211高校,而不是去上海或者留在北京。
 
  实际上男女有别,这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但却比较现实的地方。比如,对于女孩子来说,在地域选择上,除了北京上海,为什么不选择“吴侬软语”的地方?地方文化对一个人的熏陶和影响还是很大的,在这些地方,对于培养出一个淑女可能更有裨益。同时,对于一些女孩子,传统的文理综合性大学也比较合适,文化松散一些,校风不严谨反而是一件好事,让孩子更放松一些去成长。但是对于男孩子,除了也需要见世面,去大城市以外,为什么不考虑把孩子送到比较落后的地方,就如当年的“上山下乡”,多淬炼一下?同时,对于学校类型的选择上,男孩子可以更多考虑严谨的工科学校,培养出一个扎实的作风岂不更好?
 
  分数最大化?千万不要忘记你想要什么
 
  看了一个孩子的模拟志愿填报,思路很混乱,在提前批的第一志愿,报了一个非211、985学校,但实际他的分数是可以上同一个城市的211院校的。问其理由,说这个学校在社会上比较有名。对于每一个志愿学校,家长都能讲出道理:这个学校按以往经验,把握比较大。我反问,是你想要的吗?
 
  本质上,这类家长永远在算分数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我想要的分数价值最大化。这是我想再次强调的,我们是在选择要走哪条人生道路,不是在做小买卖,只算计分数,再精明的算计都是错的,因为根本不是你最终想要的。
 
  (浙江上海新高考地区不在此列,此文根据本人2016年文章修改而来)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

院校推荐更多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技术支持:北京网库[ 31.2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