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刚走出高考[微博]考场的学子又迎来自主招生的角逐。过去因考查内容与高考高度重叠,自主招生素有“专圈好学生”的“小高考”之称;而今年是高校自主招生大变脸的一年,在时间、报名方式、考查内容、测试形式等方面的重大调整令人眼前一亮,被称作自主招生“2.0版”。
具体来说,时间上自主招生考试首次安排在高考后进行,令考生和家长[微博]觉得“负担明显减轻”;方式上,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取消或弱化笔试,加重了面试分量,并以专家面试为主。而在最受关注的“考什么”上,今年继续保持了时事热点的考查,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郭美美”现象等纷纷入卷;而诸如“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最大?”“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等新奇考题的闯入,也引发热烈讨论。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深刻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正是反映出了高校选拔创新人才的导向:要为真正具有创新潜质及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使其从竞争激烈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冒”出来。
为什么是“冒”出来呢?数学大[微博]师陈省身曾说,大师是冒出来的。钱学森先生也曾感叹,这么多年都没有冒出杰出人才。一个“冒”字,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为使具有特殊或卓越才华的学生脱颖而出。而这是否只是瞄准鬼灵精怪的偏才怪才呢?
作为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补充,自主招生制度自2003年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被社会赋予了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的使命。但“偏才怪才”的育人导向从长远来看,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国情。因此,近年来自主招生改革将选拔目标定为具有创新意识及学科特长的真正“人才”,这一点是颇值得称道的。